巨额应收款屡遭质疑 三聚环保详解“项目总包”模式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王小伟 2018-06-13 07:28:2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网络出现的质疑声音,给公司经营造成了较大压力。这一周多时间内,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熬夜加班。但这也使公司更感受到业务发展转型的紧迫性。”三聚环保总经理林科一边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介绍情况,一边不停利用间隙时间在面前厚厚的业务单上签字。

三聚环保一直是创业板的明星企业,但也多次受到质疑,每一次质疑都会使这家公司迅速立于风口浪尖。

面对质疑,三聚环保多位负责人接受了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详解了公司“项目总包”模式及巨额应收账款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转型计划。

巨额应收款的由来

三聚环保从登陆创业板开始,便采用了一种不同于多数环保类A股公司的“项目总包”前行——在公司推广技术的过程中,通常先向客户贷款建厂,而后在客户取得收益后按照1到2年的账期进行还款。

这种模式之下,三聚环保的应收账款规模不断高涨。2017年,公司净利润25亿元,但应收账款接近89亿元,在所有A股公司中排名68位,在创业板公司中则高居榜首。纵向来看,公司2015年末-2017年末,应收账款分别为36亿元、64亿元和89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5.46%、34.55%和35.06%。

如此庞大的应收账款规模,倘若配合起复杂的利益关联,便有了借关联方用体系内资金间接扶植客户,从而实现用自己的钱为业绩“吹泡泡”的可能。这是三聚环保多次遭受质疑的核心所在。

“先把钱借出去,再慢慢要回来,这种‘吹泡泡’的方式不是太愚蠢了吗?哪有这么笨的造假方式呢?”三聚环保总经理林科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分析说,公司之所以采用项目总包模式、应收账款规模越来越大,与公司的发展模式和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直接相关。

三聚环保所处赛道为能源净化行业。公司于1997年由林科与北京大学化工系教授刘振义等三人共同发起成立,这就是“三聚”的由来。其前身三聚化工主要从事催化剂、净化剂等产品的研发与销售。

“在我们看来,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新材料技术,当时这些技术中的绝大部分都掌握在国外巨头手里,一直是中国产业突破的最难点。因此,当时公司选择的主营业务,就是整个能源化工产业链中技术门槛最高的环节。”林科回忆说。

在这个阶段,三聚环保主营催化剂新材料产品,并没有采取项目总包进行。公司2010年登陆创业板时的年报显示,应收账款净额仅为3.1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25.06%,其中83.38%应收账款的账龄在一年以内,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71。

“催化剂产品到期等着收款就可以,公司上市前后,合作伙伴都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等大型央企和国企,平均回款周期为8个月左右的时间。”林科指出。

但从登陆资本市场开始,在掌握催化剂等核心技术和产品之后,三聚环保的业务开始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服务领域扩围和转型。林科说:“公司上市后,先后掌握和开发了多套成套技术,包括MCT悬浮床技术、低压合成氨成套技术、费托合成技术等,把技术提供给客户做示范,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在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广的过程中,三聚环保开始面临着不同以往的诸多难题,其中之一就是技术商业化方面的步履维艰。

某机构分析师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三聚环保围绕能源清洁化利用开发了许多先进催化剂、净化剂等新材料技术,其中的每一个技术都需要进行技术示范,建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化装置,并能够实现长周期运行、产生较好的效益后,才能被市场和客户所认可,这也是新技术推广的前提。能源领域的产业升级项目恰恰需要高额投入,项目投资动辄几亿元、十几亿元,在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公司一般都要采取项目总包建设方式。当然,这些资产都是优质资产,未来会形成好的收益回报。因为一项新技术带来的首先是高收益,不然这样的技术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林科指出,“在能源化工行业,任何先进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都是没用的,必须要在工业中进行验证,才能成为大家想用、想买的技术;另一方面,在前些年油价低迷的时候,客户往往是没钱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因此三聚环保便通过项目总包方式推广公司技术、实现技术快速落地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大胆进行工业示范,使我们的技术优势看得见、摸得着、立得住。”

这就是三聚环保“项目总包”的发端。“概而言之,是技术主导和技术转化模式决定了公司产品必须跟下游客户进行绑定,使其形成示范。”林科表示,“一个新技术在老企业改造上的应用是困难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走向市场,形成商业化技术,因此,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示范装置。”

也正是在这种模式之下,三聚环保才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多年来持续走高。2017年,三聚环保营收规模高达224亿元,在所有创业板公司中排名第四位,仅仅列上海钢联、温氏股份和蓝思科技之后。

在林科看来,这种“项目总包”的意义,不仅是使三聚环保的核心技术得以商业化落地,而且对于中国人掌握和推广核心技术,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下游产业拥有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但林科承认,“项目总包”是具有一定风险性。“尤其是在银根紧缩的时候,在公司示范没有做完的情况下,这种项目总包确实存在风险。”林科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

“为了规避坏账风险,公司也进行了防范措施。”林科举例说,“比如,我们会调研企业客户在当地是否有发展前景,包括周围煤炭资源、焦化煤力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同时会将企业客户的股权、财产质押给公司。实际上,退一步讲,即便不能回款,公司所建的工厂也是公司自己的,这成为保障应收账款的最后屏障。”

三聚环保副总经理兼董秘曹华锋也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去年的总体回款率超过九成,只有少部分因工程调整,进度变化导致回款需要延后。“按照合同约定的回款率超过九成,一到两年期的应收账款有一定比例,主要是项目会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暂时延后半年左右,这些项目完工应收账款也会正常收回。”

项目总包具有阶段性特征,是林科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的论点之一。他表示,“今后公司业务模式将不再主要依赖项目总包方式。”

今年5月29日,三聚环保发布《悬浮床湿法硫化氢脱除及资源化工艺技术通过技术成果鉴定的公告》,林科介绍说,这项技术通过鉴定后,技术推广和工程建设将与中石油工程公司合作进行。“与此前只做服务的定位不同,公司未来目标是要拥有优质产业,至少成为产业的股东,实现形式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总之都是通过持有股权获得长期收益。这种模式下,将推动技术在产业的加速落地。但我需要强调的是,没有此前的‘重’,肯定带不来未来的‘轻’。”

技术是护城河

长远规划之外,大股东驰援被视为解决三聚环保巨额应收账款问题“近渴”的水源。今年6月4日,三聚环保公告,海淀区国资中心拟接收三聚环保60亿至80亿元的债权及应收账款金额。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介绍说,目前公司已经提供相关资料,配合海淀区国资中心尽快完成尽调工作。

由于2017年三聚环保应收账款规模为89亿元,回款率为九成左右。这就意味着,海淀区国资中心所受让的应收账款规模,与公司回款规模大致相当。但公司表示,这种算法并不正确。

“针对这次受让,有媒体解读为将公司坏账全部接盘,这怎么可能呢?需知国资系统的审核、评估非常严格,怎么会允许海淀区国资中心接盘三聚环保的呆账坏账呢?”林科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分析说,实际情况是,三聚环保的应收账款主要包括三大类别,分别为催化剂应收账款、并表公司巨涛的应收账款,以及技术示范项目的应收账款;而本次海淀区国资中心拟受让的部分,主要来自于技术示范项目;其表面上是应收账款,但对应的是下游客户的优质资产。

三聚环保总经理助理赵正昌用“能下蛋的鸡”来形容这些受让账款。“这些应收账款对应的都是优质资产,且大部分已经投入运营,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已经将这些项目从‘小鸡仔’养成了‘能下蛋的鸡’。当然,在这个培育过程中,需要大量投入,这也是公司近年来应收账款规模走高的直接原因。”

本轮应收账款的转让,一方面体现出海淀区国资中心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三聚环保力求获得现金流以更大力度实现转型和业务调整的决心。“公司希望从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行业的技术服务企业,进军生态农业、绿色能源领域,为公司发展提供双轮驱动的新动能。”赵正昌指出。

三聚环保进军生态农业是依托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进行的。“目前中国有秸秆资源9亿吨,三聚环保通过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精准测土和为不同农作物定制炭肥,以求达到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的目的。”三聚环保农业项目负责人付兴国介绍说,目前,该业务已经对接300个以上县市,遍布蒙辽、黑吉、华东、中原等七大片区。

据悉,在生态农业业务链条上,三聚环保的技术示范已经完成,形成了标准化、模块化的技术体系,落地项目的效益也已经显现。因此,将不再有“项目总包”现身,而主要是提供技术和服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在公司看来,虽然这是三聚环保向绿色能源领域的拓展与转型,但是其间对于核心技术的依托并无变化。“三聚环保上市时,主要就是依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无定型羟基氧化铁脱硫材料、先进催化剂等技术;在此后多年的发展过程中,MCT超级悬浮床加氢技术、新型合成氨成套技术、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秸秆炭化还田技术等也都陆续涌现,这些技术正是三聚环保的护城河。”赵正昌表示。

以合成氨技术为例。这项技术之所以重要,就是在于人类利用合成氨生产尿素等含氮化肥,可以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进而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该技术的突破,意味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并结束我国合成氨工业高能耗局面,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自主研发、生产和应用氨合成催化剂的国家。

林科一直对三聚环保技术的领先性心存骄傲。“三聚环保高管是一批有情怀的人,都希望能够为公司、产业乃至国家做点实在的事情。我们越来越欣喜地看到,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技术研发布局,三聚环保已经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能源洁净化、绿色能源产业工艺技术体系。”

海淀国资百亿驰援

5月下旬网络质疑使三聚环保再次获得舆论关注,公司为此进行了停牌处理。6月4日,在澄清网络不实报道同时股票复牌后,股价表现相对强势,这与公司大股东釆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很大关系。

如前所述,海淀区国资中心拟受让三聚环保应收账款总额60亿元至80亿元,同时,海淀科技6月4日复牌首日也斥资1.76亿元大举买入639万股。此外,海淀科技、国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名特定对象目前还在筹划斥资30亿元参与三聚环保的非公开发行股票。粗略估算,大股东及海淀方面针对三聚环保的支持,将超过100亿元规模。

北京市海淀区每年的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位列北京首位,该区内比三聚环保更为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不少。根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神州高铁、嘉事堂、翠微股份在内的A股公司前十大股东中,都有海淀区国资中心的身影。那么,海淀区国资中心为何此时独对三聚环保给予如此大力度支持呢?

在林科看来,海淀区政府希望找到一个除了IT产业之外的新产业成为全区的发展引擎,这也是三聚环保上市之前海淀方面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的直接原因。

除了海淀国资之外,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旗下的两只昀沣信托计划分别持有三聚环保3700万股和1539万股,分列第4和第9大流通股股东,这也是三聚环保广为吸睛的原因之一。

三聚环保某自然人股东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透露,2017年三聚环保举行绿色农业发布会时,王亚伟也曾专门参加,当时有股民向公司高管提问“王亚伟信托产品是否减持走人”时,王亚伟就站起身来向大家示意,一群股民蜂拥而上。

“但公司最为看重的,并非资本带来的明星效应,而是由核心技术构筑起来的护城河。倘若没有技术创新,中国永远诞生不了类似特斯拉和苹果这类的企业。”赵正昌对记者表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新能科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