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审委三个方面扮演IPO“守门人”的角色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7-10-30 09:15:2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大发审委三方面扮演IPO“守门人”的角色)

前不久,监管层把主板和创业板发审委进行合并,成立了包含63名发审员的新一届发审委,业内将本届发审委称为首届“大发审委”。目的是提高审核效率,统一审核办法,优化配置行政资源。新一届发审委“开工”已有三周,可以用“快、严、细”概括其工作风格。

“快”体现在审核节奏有加速迹象,IPO本周有11家上会,相较发审委的“首秀”8家,有明显的提升。从审核频率来看,本周共召开7次发审工作会议,审核融资品种之广,上会企业之多,在今年以来并不多见。“严”就是严格审核,这也是发审委近期来的一贯风格。上会被否决的占3家,否决率达13.04%。“细”体现在发审委员对上会企业的细节格外重视。每一家上会企业的问询问题都在4-5个大类,其中还包含不少相关问题,发审委和发行人一问一答式的问询,多则13、14个,少则7、8个。在新一届发审委深挖细节的审核风格下,任何细枝末节的问题都可能被提问。

大发审委“快、严、细”的工作风格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新股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在此基础上,对于大发审委如何更好扮演IPO“守门人”角色,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IPO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

其一是进一步推进IPO阳光化。在新的大发审委审核体制下,对参与发行审核的7名委员采取一次一授权,由电脑摇号产生当期的发审委委员,不固定召集人、不固定组,临时组建发行审核团队。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审委委员们“被公关”。同时,新一届发审委强调了对违法违规委员的追责,在原有谈话提醒、批评、解聘等处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开谴责的处理措施。所以,发审委委员在审核过程中的问询更重视细节问题,挖细节爱提问成了新一届发审委员们的审核风格。

IPO阳光化,首当其冲的是新股审核端,见面会、反馈会、初审会和发审会等审核流程需要适度公开。新股发审各环节中,发审会被称为“权力核心”,发审委委员掌握着企业上市的生杀大权。过去,发审会过程是不对外公开的,到底如何审核、以什么标准审核、如何投票,公众甚至拟上市公司所知不多,充满神秘感。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IPO阳光化可以把“冯小树”们彻底堵在IPO大门之外。

其二是更加重视现场核查,让抽查为主的现场核查普及化。目前的IPO财务核查是抽查,今年上半年IPO现场检查工作的对象包括三类企业,分别是:首发企业抽签中被抽中的企业、贫困地区IPO企业、日常审核中有必要进行现场检查的企业。抽查是20抽1,抽中的概率只有5%。IPO抽查的低概率,难免还有企业会心存侥幸。今年上半年IPO现场核查中,两家被抽查企业主动终止,正像业内人士透露的,“公司一季度的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同时又被抽中,在巨大压力下最终决定撤回IPO申请”。

目前,发审委主要侧重拟IPO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持续盈利能力、规范运行等方面。发审委员在几天的时间里看完几百页的招股说明书,问题是这些都是书面材料,尽管发审委员们注重细节的提问,但毕竟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实地考察过这些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抽查为主的IPO财务核查变为全面财务核查,由沪深交易所牵头各地证监局对IPO进行实质审核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财务指标的全面检查。相比目前的IPO抽查,更能全方位抑制IPO财务造假与业绩粉饰,减少新股业绩变脸。

其三是实行更具包容性、前瞻性、战略性的IPO标准。IPO是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可以给市场注入新的经济动力,让更多的优秀公司脱颖而出。在IPO常态化基本稳定之后,应着手考虑制定更具战略前瞻性、包容性、针对性的IPO政策。除了目前已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国内还有一批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这些公司在商业模式和发展潜力上比目前的大部分国内上市公司更为优秀,我们确实应该制定好的IPO政策,尽力留住它们在国内上市。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