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等来资本补充计划 可转债优先股次级债全面开花

来源:券商中国 2017-10-27 22:43: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工行等来资本补充计划 可转债优先股次级债全面开花)

工行近日获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880亿元人民币二级资本债的消息,在市场间引起不小震动。

这是今年以来,继建行公布优先股发行方案获银监会审核通过、农行成功发行400亿二级资本债后,又一家国有大行等来资本补充计划的最新进展。

受利润增速放缓、资产质量压力依旧较大、监管强化资本约束等内外部因素影响,银行业资本补充压力普遍较大,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定向增发、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可转债等方式为资本“补血”的需求强烈。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反映,前两三年银行业对资本“补血”的需求普遍较高,但今年以来,随着强监管控制银行规模扩张、部分银行资产质量迎来拐点等因素影响,银行对资本渴求的高峰期已过。

可转债暴增

据粗略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14家上市银行(包括在A股和H股上市的银行)披露或完成近2700亿元的优先股发行计划,另有9家银行计划或已发行合计1595亿元的可转债发行计划,6家银行披露或实施合计近1200亿元的定增计划。这就意味着,今年以来仅一级资本补充工具披露或完成的规模就近5500亿元。

IPO、定向增发、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可转债是当前银行进行外部资本补充的主要手段,不过,不同的工具所补充的资本类别并不一样。由于监管对银行各类资本都设定了“红线”要求,因此,对银行来说,上述资本补充工具往往需要多种并用。

根据《商业银行管理办法》的资本分类,通过IPO所募得的资金可以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除了IPO外,定增、可转债转股后都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而优先股所募得的资金可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债,顾名思义,则可计入二级资本。

这里就涉及到银行的资本分类,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必须持有与其业务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银行的监管资本,以备出现损失时可以使用,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稳健持续经营的能力,监管资本划分为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其中,一级资本又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具体来说,各类监管资本包含以下内容:

2016年,在A股和H股上市的银行数量由一年前的24家增长至37家,被誉为“银行上市年”,进入2017年,尽管目前实现上市的银行数量相较于去年骤减,但银行筹划上市的步伐并未放缓,今年以来已有超10家银行通过股东大会决议、辅导备案登记等方式,对外披露上市计划。

除了银行扎堆排队等待IPO外,发行可转债进行资本补充也成为银行的热门选择。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9家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债或公告相关预案。其中,2017年4月5日,光大银行300亿元可转债上市,规模占当时可转债市场整体的47%。加上中信银行获批发行400亿元可转债,常熟银行、无锡银行获批发行不超过30亿元A股可转债,平安等银行公告的可转债预案,规模共计1665亿元,为过去10年银行可转债规模的两倍左右,发行明显加速。

实际上,定增和可转债转股后的资金都可计入核心一级资本,但由于今年2月,证监会再融资监管新规公布,新规要求上市公司非公开增发必须间隔18个月,并且融资额不能超过市值的20%,相比之下,可转债没有此类限制,使得上市银行转而青睐可转债。

除了监管新规助力可转债市场发展外,可转债自身的资本补充特性也在某些方面优于定增。东吴证券研报称,可转债对银行来说,除了不受再融资新规18个月的期限限制外,还具备递延摊薄每股收益,当期不影响盈利指标;尚未转股前,可转债作为负债端融资手段,成本较低等优势。

此外,银行定增一般遵循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0%与发行前最近一期每股净资产孰高原则定价,市净率过低的银行意味着要高于现价增发,市净率过高意味估值过高,均对投资方的吸引力较弱。因此,市净率在1倍左右的银行偏好定增作为再融资工具,而其他不适宜定向增发的银行大多选择发行可转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除了IPO、定增、可转债外,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均不能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因此,近两年,这两类资本补充工具每年的发行规模较为平稳。

此外,招商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认为,今年很多银行本质上都偏好可转债,因为可转债补充资本金没有那么快。特别是今年银行业资产端配置选择有限,主要是贷款投放,其他主要资产的约束相对较大,“这时候如果补充较多核心资本,反而投不出去,相比之下,可通过可转债慢慢转、慢慢用”。

增厚资本未雨绸缪

通过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数据的横向比较看,国有大行的资本补充压力相对较小,城商行、农商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则更为迫切。从各家已发行或公布的资本补充方案也验证了这一点,目前积极准备IPO、计划发行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的也多集中在城商行、农商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

尽管今年仍有包括建行、农行、工行在内的国有大行公布最新的资本补充工具发行方案的监管审核进展,或在今年发行资本补充工具,但这些都是根据2014-2015年各大国有大行发布的资本补充计划的既定安排,并非新的资本补充计划。

不过,从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数据来看,绝大多数银行都满足监管的要求,那为何银行还急于补充资本呢?一国有大行银行业研究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资本充足率公式的分子是资本,分母是加权风险总资产,银行的资产规模和业务一旦扩张,分母就会变大,为了不让资本充足率下降,分子就应相应地增大。“按照资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很多银行的资本水平远超过最低资本要求,只是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扩张业务和资产规模的需求仍强,就需要相应的补充资本”。

除业务扩展需要外,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伴随着拨备消耗的迅速上升,也对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杨荇撰文称,资产质量的持续大幅下降,一方面使贷款信用等级出现批量下调,导致高风险资产的比重上升,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商业银行资本占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逐步加大了贷款拨备的计提力度和不良贷款的核销出让力度,也因此,即使是在商业银行增提拨备的情况下,拨备覆盖率却在大幅下降。

此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在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银行的资本约束,例如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就强化资本充足率标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一共7类指标,分别是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但资本充足率是核心指标,一旦资本充足率不达标,该机构宏观审慎评估就不合格。可以说,资本充足率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性质。同时,央行以广义信贷的口径来要求资本金,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逆周期缓冲资本的计算范畴。资产计提范围的扩大,相当于资本充足率分母的扩大,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业内人士反映,今年以来,随着强监管控制银行规模扩张、部分银行资产质量迎来拐点等因素影响,银行对资本渴求的高峰期已过。上述国有大行银行业研究人士称,银行资本补充压力高峰期是在三四年前,彼时《巴塞尔协议III》发布新规,国内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刚落地不久,很多银行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本。相比之下,目前国有大行、部分股份制银行由于资产质量好转、规模扩张受限等因素影响,资本掣肘的压力有所缓解。

不过,尽管资本补充压力总体趋于缓和,但从优化资本结构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银行仍有很强动力发行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这也是近几年来这两类资本补充工具热度不减的很重要原因。“优先股是2014年才开始推出的,也是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主要手段,而我国银行业历来二级资本占比不高,需要依靠发行二级资本债来提高占比,这些因素都推动了这两类资本补充工具的长期热度。”上述国有大行研究人士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无锡银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